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近年来,南平市延平区司法局坚持“应援尽援、应援优援”服务理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三能三力”建强法律援助“资源库、服务端、高速网”,实现法律援助工作提质增效。2024年以来,延平区法律援助中心共办理案件518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或取得利益529.33万元。
“蓄能”聚力 建强人才“资源库”
着眼队伍建设,以“专业、动态、跟踪”为工作导向,蓄好法律援助人才“资源库”。
突出专业水平。根据“自愿申请、择优进库”原则,把好法律援助律师入库“关口”。采取律协、法律服务机构推荐,以及律师自荐等方式,持续吸纳责任心强、热爱法律援助事业的执业律师进入资源库,并开展业务培训与工作指导,提升整体专业素养。2024年以来,共新增4名入库律师,累计开展业务交流指导16人次,法律援助工作人才优势进一步凸显。
强化动态调整。针对库内人员,建立动态准入退出机制。每年年初,根据上年度法律援助案件办理情况,对援助意愿不强、援助质效不优的律师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库内人员保持结构合理、专业高效。同时,结合案件类型、复杂程度及受援人意愿等因素,采取“点援制”与“轮流制”相结合方式,为当事人动态指派承办律师,进一步实现法律援助工作的精准化。
落实跟踪问效。建立法律援助联络员制度,在案件指派后,由专人跟进参与案件的审理旁听、案件调查等工作流程,明晰律师办案进展,直接监督承办质效。针对已办结的申请类法律援助案件,采取“一案一访”方式,向司法机关及当事人了解承办律师服务态度及工作效率等情况,做好法律援助“后半篇文章”。2024年以来,共回访受援人86人,回访满意率达100%。
“能动”发力 优化群众“服务端”
着眼援助质效,以“一杯茶、一条链、一把伞”为工作切入,变被动援助为能动服务,实现法律援助“服务端”优化提升。
端好“援调结合”一杯茶。依托属地司法所,切实发挥“人民调解”积极效用,对于标的额较小、证据较薄弱的法律援助申请,或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申请,积极引导当事人将其纳入调解轨道。通过吃茶话事、多方释法说理,实现矛盾纠纷的快速化解。2024年以来,共采取“援调结合”工作方式化解纠纷6件,在为当事人节约诉讼时间成本的同时,推动法律援助工作更加高效便民。
用好“支持起诉”一条链。与区检察院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联合下发《关于在支持起诉与法律援助工作中加强协作配合的实施意见》,以健全机制链条保障维权程序顺畅。2024年以来,共向区检察院移交40起维权案件。同时,针对部分证据较薄弱且举证难度较大的案件,通过与区检察院联合举行公开听证会,促成纠纷的进一步化解。如农民工吴某在该机制的支持下,成功拿回拖欠两年的工资17万余元。
撑好“便民服务”一把伞。以区法律援助中心为伞杆,以21个乡镇(街道)法律服务工作站为伞面,以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站等相关站点为支点,针对军人、妇女儿童、农民工等特定群体,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最大限度维护特定群体合法权益,撑起便民服务之伞,使每个受援人都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
“智能”借力 搭乘信息“高速网”
着眼智能化建设,以“一点泥土、一站服务、一网搞定”为创新特色,实现法律援助“高速网”畅通高效。
沾上“一点泥土”。为弥补农村法律人才欠缺、法律服务短板,通过在乡镇司法所设置远程法律咨询机,将其与区法律援助中心设备联接,形成区镇两级法律服务“快速通道”。基层群众可就近选择司法所,使用远程法律咨询机,农民朋友即使手沾泥土也可一键接线值班律师,“面对面”获取急难愁盼问题的专业解答,实现智能化触角向基层群众的进一步延伸。
用上“一站服务”。在区法律援助中心设置智能终端机,为当事人提供婚姻家庭、劳动纠纷、交通事故等16个法律领域的在线法律咨询服务,快速生成离婚协议、劳动合同、借贷纠纷起诉状等9类法律文书,有效打通影响群众办事的难点堵点,满足群众多层次、多领域、个性化的法律服务需求。
实行“一网搞定”。探索“法律援助 互联网”工作机制,依托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微信公众号、闽政通等在线平台,及时做好法律咨询、事项办理、宣传报道等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法律援助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同时,创新打造“抖音普法”宣传模式,定期发布群众所关注的热点普法视频,促进优质法律服务的进一步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