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婕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司法部印发的《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把为民服务理念贯穿始终,在均衡配置城乡法律服务资源、加强欠发达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重点保障特殊群体合法权益、加快建设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等方面提出专门要求。
各地司法行政机关整合各类法律服务资源,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和热线三大平台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全覆盖,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
截至目前,全国共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站、工作室)57万个,每年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调解等各类法律服务1800多万件次,“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设座席2000多个。
覆盖城乡不留死角
“全体村民,北京城里来的于律师今天来我们村‘坐诊’,有法律问题的村民,请马上来法治长廊咨询。”北京市延庆区悦安居小区的大喇叭响起了“法律门诊”的“开诊”广播。
村民们闻讯三三两两赶来,不一会儿,在法治长廊“坐诊”的律师身边就围满了群众。“邻居借了我的钱,约好3年还,到期不还怎么办?”“我儿子离婚了,孩子跟女方,我能不能随时去探视孙子”……咨询的村民求法若渴,解答的律师耐心细致。
这是各地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的一个缩影。
为使公共法律服务不留死角,江西省统筹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司法所、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服务志愿者以及“农村法律明白人”等法律服务资源,组建公共法律服务团队或小分队开展“进乡村入农户”,变临时服务为定点服务、经常服务。
改装“流动调解车”深入田间地头,解答咨询、调解纠纷……吉林在全省农村的小卖店、医疗站、集贸市场等群众聚集地,设立“百姓说事点”,“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村居法律顾问等资源入驻,为群众提供贴身法律服务。
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让更多群众成了法律上的“明白人”,不仅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对加快法治建设、提升依法治理水平、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司法部用两年时间在全国开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以保障农村群众基本公共法律服务需求为重点,从实现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全覆盖、保障困难群众获得优质法律援助、促进法律服务多元化专业化和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四个方面,采取15项务实举措,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助力乡村振兴,基层依法治理和法治乡村建设不断深入,法治社会根基进一步夯实。
高质高效惠及民生
2021年以来,各地司法行政机关主动延伸职能,开拓创新,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从“全覆盖”向“高质效”发展。
今年1月1日起,法律援助法正式施行,各地法律援助机构认真落实法律援助法,简化程序和手续,保障困难群众更便利地获得法律援助。对无固定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社会救助、司法救助或者优抚对象,申请支付劳动报酬或者请求工伤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进城务工人员等,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申请法律援助的,实行电话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因经济困难申请法律援助的,申请人可以进行个人诚信承诺,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法律援助需求。
为进一步完善公证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去年7月,司法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公证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指导意见》,切实减轻企业和群众公证费用负担,明确对80岁以上老人首次办理遗嘱公证,免收公证服务费用。山东省改革公证服务收费办法,大幅调整房产类继承、遗赠、赠与公证收费标准,相关公证事项按标的额计费标准平均降幅30%以上。
围绕中央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做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管理工作。司法部印发《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白皮书》及十大指导性案例,全面展示司法鉴定服务环境损害公益诉讼、建设生态美丽中国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围绕疫情防控,支持、鼓励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疫情期间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事业。
各地扎实开展仲裁进驻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工作,推进仲裁积极参与乡村、街道、社区的基层社会治理,构建仲裁融入基层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智慧化服务助发展
1月17日上午,北京市通州区政务服务中心一层开设的“法智小屋”迎来首位办事人。
市民郭先生的公司委托中介公司办理了地址迁移,后被税务部门告知该地址属高危地区,建议其迁走,但中介公司拒不配合税务部门约见房东核实地址,导致公司现在无法对外开具发票。郭先生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走进了“法智小屋”,郭先生通过“法智小屋”的智能终端与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值班律师进行了视频连线,顺利获得了问题凯发一触即发的解决方案。
走出“法智小屋”后,郭先生难掩内心的激动。“太方便了,咱大厅想得真周到。”郭先生说,“有了律师的专业意见,我这心里就有底了。”
“法智小屋”无需群众预约,就能与通州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时连线,一个窗口一次性可以享受法律咨询、法治体检、公证业务、法律援助等多种法律服务。
近年来,各地司法行政机关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法律服务“保民生、促发展”作用,通过“人工 智能”双服务,最大限度满足企业、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
广东省司法厅打造线上7×24小时全天候服务,涵盖普通话及粤语、潮汕话、客家话3种方言的语音平台;构建集网站、app、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为一体的网络平台,并率先进驻省政府建设的“粤省事”民生服务微信小程序,上线智能化、场景式的粤省事法律服务专区,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的人工智能化,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
“律师超市”智能匹配律师在线服务功能为浙江省杭州市首创,同时,杭州市上城区还首创了“营商环境”企业法律风险在线检测功能模块,在该模块开设营商地图、惠企政策、企业法治体检及市场主体法律顾问全覆盖服务。对自身运营情况有法律风险梳理需求的企业,可以选择该模块功能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依法治理的情况。线上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分析和诊断企业法律需求和风险点,在线形成综合性的分析报告,并提出具体可行的风险防范建议。而在法律咨询模块,实现社区律师线上语音咨询、视频咨询、机器人智能咨询3个功能,可24小时提供“云上”精准服务,群众可视频连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值班律师,还可根据定位信息,就近匹配线下社区律师,进行面对面咨询。智能化公共法律服务,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1年以来,全国司法行政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努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